龙雯琪:解码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数字木兰图鉴”
产品简介: 在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的数字化战场,“环境监视测定数据库”便是三湘大地的“生态健康码”,每一条监测讯息、每一个环境数据,都是建设美丽湖南的重要支撑。在这背后,有这样一位被称之为“监测木兰”的专业技术人员,她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守护着绿水青山——她就是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龙雯琪。 2024年12月,龙雯琪斩获第三届全国监测大比武个人一等奖,这个将无人机执照与实验室上岗证集于一身的“多面
产品详情
在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的数字化战场,“环境监视测定数据库”便是三湘大地的“生态健康码”,每一条监测讯息、每一个环境数据,都是建设美丽湖南的重要支撑。在这背后,有这样一位被称之为“监测木兰”的专业技术人员,她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守护着绿水青山——她就是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龙雯琪。
2024年12月,龙雯琪斩获第三届全国监测大比武个人一等奖,这个将无人机执照与实验室上岗证集于一身的“多面手”,用十年芳华书写着新时代的“青山之约”。
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现场,空气弥漫着刺鼻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混合气体,凛冽寒风裹挟着未知环境风险。
龙雯琪正调试着最新的高精度气相色谱质谱仪。这台价值百万的“生态环境CT机”,能在10分钟内完成60多种VOCs组分解析。“去年某工业园区异味投诉事件,我们通过特征因子比对,24小时锁定污染源,为群众查出了环境污染的病因。”指着屏幕上跳动的色谱曲线,她眼中闪烁着技术人的执着。
自2015年进入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以来,这位“监测木兰”始终坚守在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的第一线,致力于环境质量监测、执法督查监督性监测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关键任务。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她热情参加、连轴通宵加班,确保了监测数据报告的快速、准确,成功应对了应急监测突发事件,有效守牢了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十年淬炼铸就精准技艺。在2024年全国环境监视测定大比武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勘测竞赛单元,龙雯琪行云流水的操作,她娴熟操控中型水质采样无人机直抵核心区域,眨眼间便完成现场勘测、水质采样与回传作业。在评委的惊叹中,评审组计时器定格在“5分10秒”——这份令人惊喜和叹服的成绩,凝结着龙雯琪十年的功力,正是她从实验室到监测一线、再到飞向云端,一路“过关斩将”打磨出的硬核实力。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决定发展。龙雯琪以科技为“甲”,以创新为“马”,在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的沙场上飞奔驰骋。
盛夏酷暑中,她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领科研团队攻克固态废料水分检测技术难题,系统比对烘箱法、红外法与微波法在12类典型固态废料中的适用性。面对高温与恶臭交织的实验环境,团队精准完成逾千组数据采集与模型验证,最终构建出科学规范的检测体系,编制的《固体废物 水分和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HJ 1222—2021)成为中国环境领域首部固废水分检测的新方法标准,填补了该领域技术规范空白。
龙雯琪的这份攻坚精神在省级技术竞赛中升华。赛场39℃极限高温环境下,她连续搬运重达23公斤的中型无人机设备,肋骨骨裂仍坚持完成无人机精准起降。
汗水不负有梦人,凭借这份执着,十年间龙雯琪领衔承担37项科研攻关,编制7项国家行业标准,产出27篇高质论文、3部行业权威著作及3项专利成果,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创新智慧力量。
在龙雯琪案头,“沅江流域近5年汞浓度三维时空图谱”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是破译烷基汞生态环境迁徙密码的关键密钥。”龙雯琪介绍,作为项目负责人,她设计了“网格化溯源-多介质监测-动态建模”三位一体研究方案,带领团队历时两年对沅江流域汞污染展开系统研究,完成流域采样点位的季度动态监测及数据分析,为沅江流域构建起“从源头到水龙头”的饮用水安全屏障。
当三维图谱跃然屏上时,她感慨道:“每一条线都连着千家万户的水龙头,我们要让科技数据带着温度落地,把实验室的精度转化为老百姓喝水的安心度。”
这位技术专家在她的科技理性之外,亦有着科普情怀,时常化身科普“哨兵”,热情参加环保监测科普宣传工作。依托全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和湖南省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平台,龙雯琪牵头或主要参与录制并制作“线上课堂”系列小视频,针对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精心优化实验设计,实现青少年移动端精准科普,并构建了“云端小课堂”实现多平台矩阵传播,全网浏览量突破20万次,作品获评省级优秀科普作品,让环境监视测定技术突破实验室“围墙”,惠及全民。
从实验室器皿的叮咚作响,到无人机群的呼啸成阵,龙雯琪这位“监测木兰”用精准数据锻造生态慧眼,以科技“红妆”重绘青山底色。她说:“当最后一个污染盲区被数字点亮,便是对绿水青山最浪漫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