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助力县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产品简介: 长期以来,泸溪县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处于无人才、无技术、无设备“三无”状态,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病源外流严重。面对基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窘境,泸溪县充分的利用国家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试点机遇,积极探索,创新作为,在遵循“共商、共建、共担、共享”的原则下,以县级医院(县人民医院、县民族中医院)为牵头医院与18个乡镇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医院,深化医疗、医保、医药
产品详情
长期以来,泸溪县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处于无人才、无技术、无设备“三无”状态,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病源外流严重。面对基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窘境,泸溪县充分的利用国家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试点机遇,积极探索,创新作为,在遵循“共商、共建、共担、共享”的原则下,以县级医院(县人民医院、县民族中医院)为牵头医院与18个乡镇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医院,深化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联动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老百姓花更少的钱,享受更方便、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一)突出“四个强化”,构筑医共体建设保障机制。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泸溪县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泸溪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药师制度(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结合实际,医共体医院制定医院章程和核心制度,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强化统筹推进。成立泸溪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协调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工作进展,总结推广经验。同时,在医共体医院成立医共体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共体医院的日常管理、协调推进和督查考核等工作,为医共体建设的整体推进和日常监管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薪酬激励机制,打破传统的档案工资制度,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制度,充足表现医、护、技、药、管等不同岗位差异,并突出医生主体,同时兼顾不同学科之间的平衡,向关键岗位、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务人员倾斜,充足表现知识、技术、劳务、管理等要素的价值,避免“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做到“以绩论薪”,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切实稳定人才队伍。四是强化财政支撑。在推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财政给予有力支撑。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专项补偿资金每年固定645万元;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专项经费132万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专项补偿219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共计2124.519万元。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为卫生健康事业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财政保障。
(二)突出“四个坚持”,推进医共体建设紧密高效。一是坚持发展共商。建立医共体医院根本原则、重点领域、发展趋势等共商制度,在发展和管理方面实行共同建设和创新机制,医共体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卫生院的人事、财务和“三重一大”工作进行审核把关和监督管理,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目标和实现路径。二是坚持制度共建。建立医共体医院管理、业务、评价共建制度,牵头单位选派医疗技术专家长期分批次驻点成员单位和组建医疗小分队每逢成员单位赶场日深入成员单位开展带教查房、坐诊、知识讲座、健康宣教、医院现代化管理等方式技术帮扶、资金支持、特色科室创建等工作。有力带动乡镇卫生院业务融合发展和县乡同质化管理,推行“病人不动专家动”理念,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实现医共体单位一起发展。三是坚持风险共担。建立医共体医院责任捆绑制度,一同承担责任风险,有力促使牵头医院责无旁贷担当了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重要角色,打破了传统经营模式下的大小医院无序竞争的旧局面。四是坚持利益共享。建立医疗服务效益“3:7”分配机制,医共体医院签订结盟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共享关系,实现资源成果共享。通过牵头医院在医疗技术、资金支持、药品耗材、医疗器械和医院现代化管理的支持,提升成员单位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偿还历史债务后,医疗服务实现共赢,实现体系、资源、成果等方面的共享保障。
(三)突出“四个优化”,放大医共体建设辐射效应。一是优化医疗环境。始终把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作为医改重要举措,强化财政投入,下大力气推进医院“硬件、软件”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总投入资金9500万元,完成县人民医院住院楼、妇计中心综合楼、2家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新建、12家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提质、11个中医馆建设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标准村卫生室全覆盖。通过投入2.3亿元应急医院等项目的建设,全县医院服务环境显著改善。二是优化人才队伍。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推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用人机制,保障高学历、高职称技术人才无“后顾之忧”,人留在基层、心扎根基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以来,实行自主引进急需紧缺本科学历卫生技术专业人才101名、订单定向25人、本土化培养55人;培养全科医生82人,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 2 名以上全科医生目标;选派52名骨干先后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培训带教基层医技人员123人次,基层医疗机构人才补充了新鲜“输血”,人才队伍更健全。三是优化服务能力。配齐医疗设施,县财政投入1700万元为18个乡镇卫生院配齐彩超、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无创呼吸机等;为浦市镇中心卫生院和兴隆场镇中心卫生院配置C臂机、CT等大型医疗设施;为9个卫生院配置120救护车等医疗设施,同时,株洲援助我县的300万元,用于采购医疗医技等急需紧缺设施设备。构建县域医疗单位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相互连通,实现上下级医院互动,大幅度的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平台使得任何一个人都可成为智慧医院建设的受益者。县人民医院新创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填补我县医疗急救空白。四是优化药学服务。紧密型医共体医院内建立总药师制度,聘任了2名总药师,在总药师的带领下全力推动医共体医院药学服务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升级转型,充分的发挥药剂师的用药指导作用,规范医生处方行为,提升公立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有力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总药师负责每季度编写《药讯》,深度剖析医共体医院合理用药、抗菌药物使用监测、重点药品管理、药物警戒、新药动态等内容,医院药事管理更加规范。
(一)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在县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下沉”的助力下,从指导、评估、整改、考核等方面慢慢地增加对乡镇卫生院的扶持与管理,有力带动乡镇卫生院业务融合发展和县乡同质化管理,推行“病人不动专家动”理念,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同时,根据辖区疾病谱,开设特色专科,如:浦市中心卫生院创建血液透析科室、针灸推拿科;兴隆场镇中心卫生院开设普外科等,初步建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特色医院。通过县域医共体建设,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地增强,紧密型医共体成员单位门急诊人次占比达55.71%;县域医疗单位门诊次均费用控制在133.07元;住院次均费用控制在3107.67元;牵头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41.37%;成员单位医疗服务收入占比29.38%;牵头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达32.5%;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82%;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2023年度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医疗收入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前同期比较分别增长:178.2%、118.9%、148.8%。在“龙头医院”的引领下,各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看的好小病、看得出大病、管得住慢病”的水平。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医改目标,社会满意度、获得感明显提高,形成了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共赢局面。
(二)医院现代化管理更加科学。牵头单位选派专家驻点成员单位,指导成员单位开展精细化现代医院管理,建立健全医院核心制度,制定医院章程,创建以“整理、整顿、清洁、规范、素养和安全”为要素的“6S”管理,各乡镇卫生院的精神面貌和院容院貌得到彻底改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地增强,极大改善了就医环境,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医院管理规范、人员素质提高、安全措施常态化的现代化医院管理目标,凸显出医院品牌形象。在“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中,达到基本推荐标准9家,达到推荐标准3家,还有3家在评审中。其中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先后取得“二级甲等医院”等级;浦市镇中心卫生院取得二级医院等级。
(三)医防融合体系不断健全。建立医防融合的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形成了健康宣教、预防、治疗、随访于一体的防治结合服务模式。推行1+1+1+1+1(县级医院专家+乡镇卫生院医生+公卫专干+护士+村医)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模式,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55个,实行指定服务团队,定时到指定村为签约服务对象开展服务的“三定”制度,做到重点人群签约一人服务一人满意一人,脱贫人口签约率100%,四类慢病签约访视率100%。高血压规范管理率79.9% ,糖尿病规范管理率78.39% ,精神病规范管理率100%,并成功创建全国“无结核社区”示范县和通过全国慢病示范县复审。
(四)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推行了日间手术制度、检验检查互认制度、患者回访制度、双休日和节假日不休息制度、挂号预约制度、双休日和节假日可办理出院结算制度等一系列惠民措施,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同时,医共体建设将县级优势医疗资源端口前移至乡镇或村,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县级同质化医疗服务。医共体医院内开通绿色通道,患者转诊到牵头单位住院直接入院,患者就诊“回头率”和县外患者回流率显著增加,县域内诊疗率达91.2%、县域内住院率达82%,同期比较显著提升。
泸溪县医疗卫生从医院环境差、人才队伍缺、医疗技术弱的“三无”境况到建设标准卫生院达70%、标准村卫生室100%;建成一批专科骨干学科带头人和确保每个卫生院2名以上全科医生的医疗技术队伍;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特色医院;年医疗服务收入达2.73亿元的强劲发展,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一是政府主导是基础。医共体建设,事关广大群众,牵涉多个部门,没有县委县政府的格外的重视,有关部门协同努力推进,我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难以取得实效。泸溪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担任、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亲自抓,各有关部门协同推进,为医共体建设的整体推进和日常监管打开良好局面。二是制度设计是关键。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泸溪县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等优惠政策文件,针对医院管理制度、医院运行机制、绩效评价、人才教育培训、专科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方便群众就医,降低看病费用,让群众就地就近得到更健康、更有效的诊疗服务,使群众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才能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大健康理念”是方向。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向慢性病转化,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增加,公众健康诉求继续扩展,未来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从以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和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医防融合体系建设方向转变,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医疗+互联网信息工程、医疗设施配置工程“四大工程”建设和医共体医疗集团体系、医防融合体系、人员薪酬制度体系“三大体系”改革将成为医疗卫生改革的关键。